通达吃饱顺丰跌倒,快递业这一年怎么了?
欢迎关注“新浪科技”的通达微信订阅号:techsina 文/李康平 来源/有数DataVision(ID:ycsypl) 这几天,包邮区的吃饱群众体会了一把没有快递的感受。连时效方面堪称行业标杆的顺丰京东,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断推迟送货时间,跌倒通达系和顺丰就更不用指望了。快递 随着各家快递公司财报陆续出炉,业年2021年的通达快递业格局在不断持续的价格战中发生了巨变,顺丰不惜顶着业绩大幅下滑也要杀入通达系的吃饱腹地,却又在下半年悄然退场,顺丰而通达系守着自己的跌倒基本盘继续波澜不惊的打着价格战。 快递其实算不上一种非常好的快递商业模式,不仅利润薄,业年而且资产重,通达还需要持续的吃饱资本开支。在中国这样人口密集居住、顺丰商业发展日新月异的超级大国,又创造了比其他市场旺盛得多的需求,这也导致一旦重金入局,退出成本就非常高,因此诞生了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。 本文将聚焦三个核心问题: 1.顺丰和通达系的业绩差距是怎么出现的? 2.为什么快递的价格战停不下来? 3.除了价格战,还有什么解决方案? 通达报喜顺丰报忧 大众眼中的快递业很简单——浓眉大眼的顺丰;打成一团的“四通一达”。 2021年整个快递业的表现,似乎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:顺丰以短期业绩为代价向下突破,通达系守着自己的基本盘赚的盆满钵满。 顺丰这边,快递业务1%左右的净利率,连带着股价跌妈不认。 根据顺丰2021年年报显示,公司营收2072亿,同比上升34.5%;但归母净利润仅为42.7亿元,扣非之后的净利仅为18.3亿,同比下降70%多。其中,快递业务净利率1%多点,满脸都写着惨字。 扣非这么难看,管理层也是火烧眉毛,搬出了各种非经常性收益当救兵,比如出售子公司赚取18.1亿,其中仅顺丰房托基金相关的股权转让,就给顺丰带来8.96亿的利润;再比如各种投资变动又躺赚了2.57亿,还有8.57亿的政府补助。 但这些都是应急的办法,而且是不可持续的。更气人的是,通达系这些主打电商件的快递,反倒是一片歌舞升平。 圆通和中通的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33.04%和7.8%;申通快递营收维持在250亿左右,虽然公司公告2021年亏损9.43个亿,但主要是转运中心的资产减值所导致,而非经营出现问题。 虽然都是送快递,但顺丰和通达系有着本质的不同:顺丰的核心业务是以文件、票据为主的“时效件”,以航空运力为主,这也是顺丰买机场、成立航空公司的原因;通达系的核心业务是“电商件”,涵盖绝大多数我们日常购买的电商物品,在速度上容忍度更高。 顺丰旗下拥有75架货运飞机,每年能做160万吨的航空运输量,差不多是全国航空货运量的1/3,遥遥领先其他快递公司,所以时效件也一直是顺丰的高毛利现金奶牛。但问题是,时效件的增速和规模都在饱和,自2005年淘宝和快递业胜利会师后,快递市场最大的增量一直在电商件。 所以这两年,顺丰就开始主动下沉,去做一些低毛利的电商件。 但通达系这类电商件快递都有一个特点——绑定着一个电商爸爸,比如极兔之于拼多多,京东物流之于京东,通达系也基本都拿过阿里的投资。所以,顺丰此前一直想建立起自己的电商业务,实现“商流+物流”的效果,但从2010年的顺丰E商圈、到2012年的顺丰优选、再到2014年的嗨客,效果都不好。 2019年,顺丰又推出了一个“特惠电商件”:时效件最关键的是速度,所以顺丰不能等飞机装满才出发,装载率常年只有40-55%之间,“特惠电商件”实际上就是用这些闲置的空间来装电商快递。 但总是用飞机运9块9十双的袜子也不是办法,因此在2020年,顺丰下定决心建设一张专门用来做电商件等经济型快递的物流网络——丰网。 从年报来看,顺丰电商件业务并不好看。随着速运分部中经济件占比提升,速运分部不仅净利率由6.59%下降至2.65%,同时低价换取的营收增长也没有如期补偿下滑的净利率,速运分部的净利润由84.96亿下滑至38.32亿,几乎接近腰斩。 在丰网速运铺市场的手段上,顺丰放弃之前采取的直营品牌,而是选择加盟品牌服务,变相降低门槛,使得网点展开更加快速,目前以及涉及12个省,建设了884个加盟站,市场布局也有了雏形。 不过,就现在的快递业而言,运输路线的优化空间已经非常有限,通达系尚且在还打价格战,中通的割肉价一度惊动义乌邮管局“打招呼”。顺丰此时进场,不打价格战是不可能的。 这一点王卫早有准备,他在年初业绩暴雷时这样说过:“如果短期的利润承压能换来长期的竞争力,有机会将顺丰打造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选择,那我愿意调低未来1-2年的利润率预期,这是重要的战略。” 但有趣的是,顺丰在2022年一季度的业绩说明中明确表示:“自2021年下半年起主动调优产品结构,减少低毛利产品件量。”结果就是,今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预估8.5亿元~10亿元,一季度实现了去年全年一半的盈利。 说好打两年,你怎么打一年就撤了? 停不下来的价格战 快递、网约车和外卖有一个共同点——供给永远跟不上需求。这一点在滴滴身上体现的最明显,同一时间需要打车的乘客,永远多于空闲的网约车。 这一特点使得所有玩家都会试图成为市场上最大甚至唯一的供给,于是,滴滴从打车大战中胜出,美团占据了外卖市场最大的份额,但快递业呢?一方面快递业的供给更加烧钱,美团增加供给可以多招点骑手,快递增加供给就是建机场、建转运中心;另一方面,快递不是两家公司打价格战,是一群同行的价格血拼。 价格战牺牲了利润来换取市场,设施烧钱迎合供给不足的市场,两者都是一样的,只是表现方式不同。 2021年4月,极兔快递入主中国市场,在义乌地区开始价格战,将单票收益压制每单1.4元以内,其他四通一达也纷纷下调单票金额来瓜分市场份额,这一段时间顺丰也迫不得已将单票金额维持在15.78元至16.53元这么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。 与之对应,二三季度顺丰的业绩就出现了较大的波动,净利润由15.7亿下滑至8.49亿,接近腰斩,直至四季度顺丰业绩才出现回暖。京东也是如此,第三季度一度亏损达7.27亿。而通达系利润几乎没有受到影响,圆通反而有所上涨。 虽然通达系在时效件上没什么存在感,但作为电商件的老江湖,运力建设上都是相当超前的。而顺丰刚刚入局加盟制电商件,还有大把运力的欠账要补,这也是财报里大量资本开支的来源。 2021年,顺丰运营成本总体上升了41%,其中运力成本同比增幅达到71%,主要是顺丰为了满足订单数不得不增加直发干线与发车频次,还修建鄂州花湖机厂等一系列配套基础设施,总结下来,就是烧钱买运力。 当运力,价格战付出的成本增幅超过其带来营收的增幅时,利润就注定要被牺牲掉,因此顺丰2021年成本增速41%,超过收入增速34.5%。通达系则恰恰相反,牺牲的收入换取的市场使得单件利润下降,但总件上升照样能取得不错的收益。 所以,烧钱换市场依然是整个电商件的主旋律,市场扩大带来总利润的提高,然后继续烧钱,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。但对成本居高不下的顺丰甚至京东来说,营收增加不能弥补利率下滑,这种循环最终可能什么都留不下来。 而且烧钱谁不会?亏损换份额的始作俑者百世快递已经被极兔收购,彻底退出了价格战。显然,顺丰和京东也已经意识到烧钱只是过程,还得构筑独属于自己的护城河。 顺丰京东各显神通 快递只是物流这个大行业的一个分支,如果传统快递公司要想开辟新市场,要么回归物流做大宗商品物流;要么继续深挖做特殊物品快递,而顺丰和京东就是这么做的。 京东物流2021年的财报中有一组很亮眼的数据--京东物流的客户群中,来自京东外部客户占比首次突破50%。其次一体化供应链营收同比增长27.8%,外部一体化客单价由2018年的23.4万元增长至了2021年的34.1万元。 这些数据总结起来就一句话:京东的一体化供应链(从商户-仓库-消费者的一体化运输)开始逐渐脱离京东电商走出独立行情了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京东不仅继续增持达达集团股份,还买了零担业务的龙头德邦——零担业务可以理解为大宗快递;而达达集团做的是同城快递。因此,京东的两笔收购不单单是为了市场份额,而是有针对性的补足京东物流本身的短板。 例如网点一直就是京东的短板之一,截止至2021年6月底,德邦快递网点数量共30468个,两者合并之后京东网点数量可能会直接问鼎市场第一,无人能敌。 顺丰则更加激进,直接跳出国内,向国外伸手。去年9月份,顺丰控股发布公告表示,其全资子公司已完成对嘉里物流9.31亿股股份的收购,这次收购股份约占嘉里物流股权的51.8%,现在的嘉里物流已经是顺丰的一个子公司。 嘉里物流主要从事海外贸易,2021年营收达到817.71亿港元,核心经营溢利达到62.29亿港元,比它母公司顺丰快递利润还高,而且两者增速均不低,2021年核心经营溢利增速为88%,营收增速53%。高利润高增速,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。 而在顺丰的财报上,2021年顺丰的供应链与国际业务营收达到392亿,同比增速达到199.8%,成为顺丰所有业务中第二个成功实现盈利的业务,虽然与速运分部比还是小巫见大巫,但增速与前景依然不可小觑。 相比几家快递在电商件打的你死我活,国际物流为代表的周期股是近两年A股最长脸的版块。中远海控去年赚了892.8亿元,四通一达加上顺丰,都不及他一家赚的多。 尾声 以快递、网约车、外卖为代表的几个行业,基本上都是价格战的重灾区。一方面它们的竞争往往极端同质化,只能靠价格建立优势;另一方面,由于供给始终无法满足需求,意味着这些市场都可以视为长期的增量市场,寡头的诱惑力太大了。 但网约车和外卖的市场格局都已经逐渐稳定,只有快递的行业前景尚不清晰。这种时候,寡头之间的博弈没有达到均衡的可能,这也是为什么无论竞争如何激烈,总有新玩家跃跃欲试。 达到“日均订单达到2000万”这个阈值,中通花了16年,韵达花了19年,圆通花了18年,申通花了25年,而摸到门道的极兔快递只用了10个月。在这背后,其实是中国电商的超级跃进。 没有繁荣的电商,也就没有快递业的发展,而廉价的快递又进一步推动了电商的繁荣。但对电商平台来说,他们希望快递行业形成一定的寡头格局,享受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;但又不希望寡头形成垄断,从电商手中夺取议价权。 这种复杂的关系,造成了电商资本在投资快递业时,有着快递资产利润表之外的考量,菜鸟便是这种深度介入的体现:它一方面为快递公司提供管理技术,并通过布局仓储、落地配等服务提高效率;另一方面,它也将快递公司变得越来越标准化、同质化。 快递的战争,还远远没到停下来的时候。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伯克希尔哈撒韦出售322.5万股比亚迪H股 持股比例从16.28%降至15.99%
- 涨价、裁员、亏损,特斯拉撞上“新秀墙”
- 51Talk分拆中国大陆业务:1美元出售给创始人黄佳佳
- 联想预热新款笔记本,含小新Duet平板、锐炫版小新Pro 16
- 上海通过住房租赁条例:二房东要开立租金监管专用账户
- 这十年,A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?
- 亏损130亿,三次上市失败,谁比喜马拉雅更惨?
- 延期!更名!从此再无“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”
- 视频|民生加银基金医药组组长王泳鑫:医药迎配置良机!医药何时乘风起?聚焦医疗板块的投资机会
- 经济日报:“房票”安置应注意保护好拆迁安置居民权益
- 北京颐和园一女游客廊下睡觉意外坠湖!众人合力施救
- 2022年世界杯预计效益170亿,卡塔尔仰仗足球拉动经济
- 金融发力!多家银行密集向房企开出千亿规模授信额度
- 德国天然气供应遇“冷” 二级应急警报拉响
- 试车员是一种怎样的工作?业内:加班较多,有一定危险性
- 田洪良:主要货币短线操作指南
- 外交部:美方应倾听理性声音 放弃零和思维
- 欧洲多国准备重启煤电,煤从哪里来?
- 外汇局:5月份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15.95万亿元
- 深交所: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盘活存量资产
- 搜索
-